近期关于鲁迅的资料简介及其作品的风格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 ,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 。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 、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 ,尤其在韩国 、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作品风格
1、小说风格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 ,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 ,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 ”的模式做出了改革 ,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因此 ,在《故乡》中,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 ,又着眼于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如《在酒楼上》老辣的眼光看到了辛亥革命中独战多数的英雄摆脱不了孤独的命运,在强大的封建传统压力下又回到原点 ,在颓唐中消耗着自己的生命。
鲁迅的这些改革在《呐喊》和《彷徨》中就演化为“看/与被看 ”与“归乡”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小说《示众》中所有人的动作只有“看”,关系也只有“看 ”与“被看”,由此形成了“看”与“被看 ”的二元对立 ,这种对立在《狂人日记》、《孔乙己》 、《祝福》等小说中都有展现 。
而在“归乡”模式中鲁迅不仅讲述他人的故事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 ,构成一个复调,如在《祝福》中,讲“我”、“祥林嫂 ”与“鲁镇”的三重关系,这个关系中既包含“我”与“鲁镇 ”的故事 ,又包含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然而读者往往忽视前者,前者讲一个“永远漂泊者”的故事 ,后者讲一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故事。两个故事相串联,以祥林嫂的问题拷问“我”的灵魂,从而揭示“我”与鲁镇传统精神的内在联系。
类似这种模式的小说还有《故乡》、《孤独者》和《在酒楼上》 。 除此之外 ,一方面,鲁迅一直在探索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小说的叙述者“我 ”与小说人物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 ,于是全篇便具有了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另一方面,鲁迅也在追求表达的含蓄 、节制、以及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 。
他曾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求能将意思传给别人了 ,就宁肯什么陪衬也没有。”对此他在介绍写小说经验时也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 ,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 ,”这也说明鲁迅在描写人物时着重人物的精神风貌,在描写中非常注重农民的艺术趣味 。
鲁迅研究了农民喜欢的旧戏和年画的艺术特点,并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使他的小说显示了浓重的民族特色。而他又广泛借鉴了诗歌 、散文、音乐、美术,以至戏剧的艺术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并且试图融为一炉 ,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伤逝》 、《社戏》等)、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等),以至“戏剧体小说 ”(《起死》等),等等。
30年代的鲁迅的创作精力主要放在杂文上 ,然而他并未忘记小说的创作,并贡献了他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这部小说集依旧展现了鲁迅不羁的想象力与强大的创造力:对在《呐喊》和《彷徨》中创建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规范进行新的冲击,寻找新的突破 。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 ,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 ,情节和细节。用现代语言自由发挥,以“油滑”的姿态对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
同时在许多篇什中都存在着“庄严 ”和“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相互补充 ,渗透于消解 。例如《补天》中,女娲造人时的宏大与瑰丽令人向往,而结尾 ,后人打着“造人 、补天”的旗帜在死尸的肚皮上安营扎寨又显得极其荒诞,这种荒诞将前文的伟大感消失殆尽,并转化为一种历史的悲凉。?
2、杂文风格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 ,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他的杂文极具批判性,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 ”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评(批判)”内涵与功能 。
顺次翻开鲁迅生前出版的14本杂文集 ,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论战,反击……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热风》开始的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 ,与复古派的论争,一直延续到《且介亭杂文末编》对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专政的抗议,对中国***内的“左倾”路线的反击。
鲁迅杂文所显示的这种“不克厥敌 ,战则不止 ”的不屈精神,从根本上有违于中国文化与中国士大夫文化知识分子的“恕道”、“中庸”传统,集中的体现了鲁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 、异质性。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 ,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是一种文学家的关照 。正如鲁迅自己说:“我的习性不太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 ” ,常有“疑心”。因此,他最为关注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无法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
如杂文《论“他妈的”》,鲁迅在国人习以为常的“国骂 ”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的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 。鲁迅还提出了“推背式”的思考方式 ,即“正面文章反面看”,据此而写出的一些杂文,例如《小杂感》:“自称盗贼的无须防 ,得其反倒是好人;自称正人君子的必须防,得其反则是盗贼 ”:这都是深刻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自然也是“刻毒”。
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 ,他常在常规思维路线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就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例如其在著名的学术随笔《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就以这种思路就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嵇、阮对礼教的破坏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却是爱之过深的表现。
鲁迅杂文的犀利 、刻毒 ,令人难以接受,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鲁迅一方面将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事连接在一起:在“形 ”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另一方面又能够发现和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联系。
在《小品文的危机》中“烟花女子,已经不能在弄堂里拉扯她的生意 ,只好涂脂抹粉,在夜里到马路上来” 。这样一端是高贵者及其殿堂,一端全是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 ,在经过鲁迅的牵连下就达到了“神圣 ”的“戏谑化”,“高雅”的“恶俗化 ”。?
“将具体的、个别的人与事排除个别性、具体性 、特殊性,做出普遍意义懂得整体概括 ,并加以简括的名称,经‘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 ,成为‘个’与‘类’的统一”这是鲁迅在进行论战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在鲁迅生前的14本杂文集中塑造了许多精彩而典型的形象,如“叭儿狗”、“西崽 ” 、“洋场恶少”、“革命工头”等等 。这些形象常是对某人一时一地的言行作为一种典型现象来加以解剖,“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 ”,从而提炼出的一种社会类型,这些形象具有超时空的意义,这也使得这种类型的“共名”与鲁迅小说里的阿Q、祥林嫂一样 ,具有长远的艺术生命力。?
与思想的天马行空相适应,鲁迅杂文的语言也是无拘无束而极富创造力的。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把汉语的表意 、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在他的杂文中:或口语与文言句式夹杂;或排比、重复局势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 ,可谓“深情并茂”。
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酣畅淋漓 ,气势可观 。而在另一方面,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 ,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 ,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比如他有时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深刻:“有理的压迫” 、“跪着造反”、“在嫩苗上驰骋 ”等等。?
3、散文风格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 、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 ,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 、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
《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真切忆述 ,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 、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 。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
在《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中,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 ,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 、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 、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 ,则显得并不突出 。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现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与《朝花夕拾》“闲话 ”风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诗集《野草》则呈现了另一种“鲁迅风”。在《野草》里,鲁迅的笔下 ,涌出了梦的朦胧、沉重和诡异,鬼魂的阴森与神秘;神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不可确定的模糊意念,难以理解的反常感觉;瑰丽 、冷艳的色彩 ,奇突的想象,浓郁的诗情……这些“奇峻的变异”一大原因是语言的特殊——来自于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 。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野草》的变异的文体:明显的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化(《颓败线的颤动》)、戏剧化(《过客》)。《野草》总的艺术特征是内敛的抒情倾向 ,它所表露的是灵魂的‘真 ”与“深”,是对于“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觉体验与突围。鲁迅在这里借鉴吸收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比同时期李金发的硬性移植显然更加自主自如 。
因而也取得了艺术表现手法探索上的极大成功。《野草》以表现主题的不确定性 ,几乎包含了鲁迅情绪 、性格甚至整个内心世界的各个侧面,它更是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者鲁迅向启蒙时期后的战斗者转折过渡阶段的心灵史。
4、诗歌风格
鲁迅的创作生涯里也创作过许多优秀的诗歌 。虽然总体数量并不是很大,但其艺术特点有着很多为人称道、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郭沫若曾评价道:“鲁迅先生无心作诗 ,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 ”鲁迅的诗歌 ,在古体诗创作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些诗歌不仅内容丰富 、朗朗上口,更有很高的艺术美感及思想特色,是革命丰富情感、完美艺术特质的良好的结合体 。?
鲁迅古体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 ,个性鲜明,形象真实。在鲁迅的古体诗歌中,读者常常能够通过他所描述的种种自然景物或是一些具体的人物真切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景物范围极广 ,蕴意很深,比如说“千林”、“鹭影” 、“黄羊 ”等 。而人物则有“挈妇”、“慈母”、“丈夫”、“英雄 ”等。有时,作者还常常以自画像的形式经自己作为诗中的主体 ,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开阔的胸襟让世人认识到自己所要批判和歌颂的主题。
如《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作者运用“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一句简单明了的将自己身处白色包围中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以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场面形象生动的勾勒出来。作者并没有运用过多的语言铺垫,而是仅仅依靠“慈母泪”和“大王旗 ”两个意象以点盖面式的表达出来。
其二,语言朴实 ,立意深刻 。鲁迅的诗歌的语言是朴实自然的,并未有过多的雕饰和渲染,读来令人亲切自然,然而在细细品味时 ,便可以立刻发现其表达的立意,宣扬的情感却远不是那么浅显。如《庚子送灶即事》一诗中,可以清晰地发现鲁迅隐含在诗中的一种情绪——对封建迷信的讽刺与鞭挞。作者选取这一件事来反映家中的贫困 ,隐含的内容是认为灶神是不存在的,祭拜灶神只会让家中的贫困雪上加霜,要想摆脱命运只有靠自己 ,靠个人的抗争去换取明天的幸福 。
其三,修辞丰富,形式多样。在修辞方面 ,鲁迅的常用的修辞有比喻 、夸张、用典、反语 、对偶等。这些功能迥异、特色鲜明的修辞手法在鲁迅的笔下成为了很好的宣扬思想、发泄情感的武器,也让读者深刻地体悟到鲁迅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头脑。此外,鲁迅的古体诗形式也非常丰富 ,有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 。如五言有《庚子送灶即事》、《题〈彷徨〉》等,七言有《答客诮》 、《自题小像》等。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 、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 、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 、批判性和战斗性 ,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 、法律、宗教、道德 、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 、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 ,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 、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 、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 ,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 ”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 ,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 、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 ,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 ”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 ,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
4、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 ,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 ,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三十年代又与***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
参考资料:
鲁迅简介及代表作
一、鲁迅简介:
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二、鲁迅主要作品有:《呐喊》 、《坟》、《热风》、《彷徨》、《野草》 、《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 ”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 ,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
2、《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 ”对作者“仇猫”的诬蔑 ,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 ”的主要特征。
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 ,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 ”、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 ,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 ,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3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 、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 ,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4 、《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 ,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 ,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 ,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 ,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 ”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5、《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 ,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然而 ,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 ”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 ,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
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 ,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
扩展资料:
鲁迅的小说特色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 ,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 ,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 。
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 。
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 ,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因此,在《故乡》中 ,最震动人心的不是闰土后来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的心灵的麻木。
百度百科—鲁迅
关于鲁迅的资料简介及其作品的风格的相关内容介绍到此告一段落,若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持续关注本站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
本文来自作者[顷构]投稿,不代表幺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yhz.net/yaoyao/140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幺幺号的签约作者“顷构”
本文概览:近期关于鲁迅的资料简介及其作品的风格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我们通过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了相关资讯,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若这些内容恰好能为您提供参考,将是我们最大的荣幸。鲁迅(188...
文章不错《鲁迅的资料简介及其作品的风格》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