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佛曰不可说下一句怎么怼回去”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佛曰不可说下一句怎么怼回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生活中当一个人失望透了 ,可能就再也拉不回来了,往后余生我只愿你幸福,本编很累的心情说说由大美丽整理发布 。
☆ 、分手后不再联系前任,是放过别人 ,也是放过自己,让时间去帮助疗伤,而不是和前任藕断丝连 ,往往越是这样就越是不死心。
☆、如果一个男生不主动,其实是不怎么喜欢,感情如果不去维系的话 ,其实慢慢就会渐行渐远了。
☆、我们都好好过吧!我们谁都不容易,彼此过得好过的幸福这就是我们各自心里最大的安慰 。
☆ 、事已至此,那就学会珍惜眼前人吧 ,世界上没有谁离不开谁,能陪你到最后的人才是对的人。
☆、至少她也为了你疯狂过,只不过到了后来 ,感情变质了吧,往后余生,各自安好。
☆、独家记忆 这位朋友,我觉得你最好别联系了 ,越联系就会越忘不掉,然后就, ,,如果不爱,请给你现任一个明白。
☆、爱情本身是没有那么多外在条件的 ,但是放在现实中,又不得不考虑很多的因素,为了爱情牺牲一切是一种无畏 ,在爱情中保留理智是一种聪明的做法 。
☆ 、当一个人失望透了,可能就再也拉不回来了,在以后的感情中要学会珍惜 ,学会感恩和回报。
☆、暗恋的滋味,又怕对方知道,又怕对方不知道,至少你勇敢的说出来了 ,也算是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代。
☆、年轻的时候太懦弱,那个人准备了船票,准备了拥抱 ,我却不敢去挑战 。失去的,我经过那么多年的寻找仍旧找不回。这些年,我欣赏的人里 ,每一个都像你,却又不是你
☆ 、其实男生爱玩游戏,就跟女生喜欢刷剧逛淘宝一样 ,个人的一些爱好,男生也需要找个方式让自己放松,所以两个人多理解吧。
☆、所谓的爱情故事也就是自己一个人自导自演的 ,伤心难过开心都是关于他,但是 虽然这样 但不后悔 他有女朋友了 我也上大学了 就这样 我们都幸福就好了
☆、我爱你,可我不会打扰你 。爱上你已经是件很自卑的事情了,突然发现我对你的爱成为了你的负担 ,那行,我转身,默默的继续爱你
☆ 、你不需要有负罪感 ,你只要知道我是爱你的就好,待到你结婚后,我也就会默默等待着属于我的那个王子出现。祝你幸福 ,你一定要很幸福
☆、也许这段感情你是失败了,但是你也在其中得到了成长,那么就是值得的 ,时间会把对的人带到你身边的。
☆、这个世界人来人往,唯独自己形单影只,白天想着不可能的人 ,晚上做不可能的梦
☆ 、承蒙你的出现 够我欢喜好多年,喜欢你,从一而终,认真且怂
☆、有的委屈说不清道不明,也不知是为什么委屈,但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 ,只要有人抱一抱,就会烟消云散
☆、你的那个城市下雨了,可我不敢问你有没有带伞 ,因为我怕你说没带,可我却无能为力
☆ 、最心酸的话怕是 我喜欢你 却没有办法在你需要拥抱的时候张开双手
☆、想一个人的时候,就算眼中看到的不是他 ,可心中念的全是他
☆、孤独的时候想一个人没什么,热闹的时候想一个人,那就不同了
表达出感情变质的说说1、既然这样 ,让我们立刻开始这段感情吧!
2 、终于明白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是自作多情,浪费感情,没人同情 。
3、简单安静的生活其实不幸福,所以我只拥抱刹那,绵延持久的感觉根本不快乐 ,所以我只信仰瞬间。
4、想起白天的约会忘了晚上的咖啡只怕感情如潮水
5 、“我对你的感情大抵就是,遇见一百次便会沦陷一百次。 ”
6、[如果你觉得我们的感情好得你能够欺骗我,那我想你错了]
7、我的闺蜜在空间和她现在的闺蜜秀感情 。
8 、痴情怨女太多。所以我选择放弃感情追求事业。因为我才19.我还年轻
9、你不解释,我不追问 ,感情就这样散了。
10、感情里没有谁吃不吃亏的说法
11 、现在没什么心思了,感情靠边吧,比你更重要的是工作 ,不然我也没那资本谈情说爱
12、爱情是会沉底的,在平淡的日子里,最重要的是经常轻轻晃一晃盛装爱情的“水杯”
13、感情到了位 ,怎么吵,怎么闹,都不会分开 。
14 、牵她的手漫步 ,两个人走路,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是要两个人感觉幸福。因为十指相握是幸福。
15、小三是可以让你知道 ,你们的感情是否经得住考验 。
16、子乔醒悟的时候,美嘉却没有怀孕;一菲承认感情的时候,小贤却和诺澜在一起了。
17、我的感情里面永远都有一个叫王蓉的小三
18 、黄昏接你回家,我带着我的感情一起被你错过,那么请你不要寻到她
19、我们是异地恋靠着网络维持感情但我相信我们能走下去支持的粉我好么
20、人生的困境,有时是自己编织出来的蜘蛛网。人生的绝境 ,往往也都是你内心创造出来的假象 。其实,生命里那些让你过不去的境遇,都是未来让你成长蜕变的养分。当你看清这个真相 ,你就会发现,原来老天从不会让你走投无路;相反的,是你的恐惧和妄想 ,才会逼你走入绝境。
21 、没有道理独自一人感叹感情空白连做梦都难以释怀
22、爱一个人,原来需要很大的勇气,需要有勇气相信时间可以磨损感情 ,却不可以磨损爱 。爱
23、第一杯祝你出人头地前程似锦第二杯谢你情深意重救我危难第三杯祭你我三年感情无论真假
24 、一句‘‘我对你只是朋友的感情’’刺痛我爱你的心
25、当距离出现时,我们现在的感情和生活都会被遗忘
26、其实我一向在你身边守候,等你*在我肩上诉说,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你的温柔都属于我,我不会再让你难过,让你的泪再流!
27 、好的感情不是只有走到最后的那种只要回忆起来没有觉得自己当初瞎了眼,也没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愤怒憎恨
28、原谅我感情不忠却恋你如梦
29、敬意是感情的基础 ,有了敬意,感情才切实可靠,而切实可靠的感情又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
30 、老死不相往来算不算我给你的长久感情
31、谁捡走了我的玻璃鞋,寻找遗失的玻璃鞋
32、无论多牢固的感情都禁不起冷落,所以别自己为是的挥霍。
33、以前对我好的人 ,请你们继续对我好,我的感情方面脆弱,经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在顽强的一个人也有哭过的时候
34 、我爱你 ,但是却依旧不能为你放下远东。除了爱情以外,人还有点别的事情,有些事情更重要。职责 ,牵挂,承诺,信仰 ,职责——或者随便你想象的什么东西,很难以形容我对远东的感情,那更像是一种义务——不 ,是债务,我欠远东的。那里的民众尊我为王,我对他们负有职责,正如你身为继承人 ,同样对家族未来负有职责一般 。从前,你就是我的信仰,但这天以后 ,我的信仰就是远东大地!
35、有些事不必付出真感情否则到最后受伤的是自己
36、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37 、我把我唱给你听用我炙热的感情感动你好吗20xx,大家都要更幸福。
38、哎 ,你别误会,别误会,我不是想此刻跟你求婚 ,虽然我不排斥一见钟情的闪婚,但是小火慢炖的感情,我也觉得挺棒的
39、闺蜜 ,你说我善变,其实我想告诉你:我对我们的友情一直没有变,变的是我对狗的感情 。
40 、有些人的恋爱,仅仅是爱上了“恋爱”。
41、他说 ,我给你告白你答不答应,我说你们都欺骗我感情吧。可是现在后悔没答应他 。。
42、每次想起分手后的那句对话,你还爱我么。你很绝的说了一句不爱了 。现在想起还很痛 ,十个月感情说不爱就不爱
43 、是不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过去了,我们就没了勇气再碰爱情
44、想她的时候,告诉她。爱她的话 ,要说出来,她听后也一样的爱你。
45、感情就像氢气球一旦放手松开就会远飞或裂开.
46 、一段用过心的感情能让人懂得好多事情 。
47、人能够控制行为,却不能约束感情 ,因为感情是变化无常的。
48、现在的我们的感情比水还要淡我们的世界比地球到海王星还远
49、对任何感情学会要么你去珍惜若真的受不了那就放手吧
50 、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种平衡,就像大自然需要平衡一样。不尊重别人感情的人,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厌恶和憎恨。
51、怕看到曾经会过分怀念太甜蜜的感情切痕太深
52、[傻子才会用时间去衡量感情]
53 、许多人会刻意沉浸在分手的痛苦之中以证明自己对感情的在乎而最俗不可耐的是用时间去衡量一段感情
54、真正打动人的感情总是朴实无华的 ,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 。……沉默有一种个性的力量,当一切喧嚣静息下来之后 ,它仍然在工作着,穿透可见或不可见的间隔,直达人心的最深处。
55、在感情和生活当中或多或少都有人遇到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谁对谁错冷暖自知
56 、不过是借着我的感情到处招摇罢了。
57、爱情感情就像两个拉橡皮筋的人 ,受伤的总是那个不愿松手的人 。
58、回家的路上我哭了,眼泪再一次崩溃孓无能为力这样走着,再也不敢骄傲奢求了。我还能够说些什么 ,我还能够做些什么?我好期望你会听见,因为爱你我让你走了。
59 、我觉得我真的老了 。我听男人信誓旦旦的同我说他爱我爱到不能自已的时候突然就一阵恶心。爱情已经让我彻底的腻了,我想要遵从自我的感受。我没有感情受伤过 ,我抛弃过两个爱我的男人,此刻即将抛弃第三个 。我不想知道哪个臂弯是我的终点,我只知道此时 ,我很累了,我够了。
60、感情再好的人一旦破灭想要和好如初但始终没有了当年的味道
现实生活伤感的心情句子 现实生活伤感的说说1、你超过别人一点点,别人会嫉妒你;当你超过别人一大截,别人就会羡慕你。
2 、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 ,另一道就会打开 。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门,对开启的门却视若无睹。
3、你的舞步,划过空空的房间 ,时间就变成了烟。
4、一个人倘若有一次误入歧途,才会懂得什么是无情的现实。
5、人生应当这样过:用前半生的时间去得到一些东西,再用后半生的时间一件件失去 。一定要留一些时间给失去。抛物线是最美的 ,自由落体的闭幕,那才是一个瓜熟蒂落。我只想劝你放慢脚步,劝你歇一歇 ,劝你温存片刻 。你是抓得太多,面目才不觉狞狰起来。
6 、用最真实的自己,才能遇见最应该的那个人。
7、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 ,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至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 ,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千与千寻》
8、一样东西,如果你太想要 ,就会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个世界,占据了你的全部心思。我的劝告是 ,最后无论你是否如愿以偿,都要及时从中跳出来,如实地看清它在整个世界中的真实位置 ,亦即它在无限时空中的微不足道。这样,你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 。
9 、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 ,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 ,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
10、我不去想太多关于未来的事,因为未来是由现在所产生出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照顾现在 ,那么我们就是照顾了未来。未来不会无端地来,它将会从这个片刻产生出来,下一个片刻将会从这个片刻产生出来。如果这个片刻很美、很宁静 、很喜乐 ,那么下一个片刻一定会更宁静、更喜乐。
11、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落到我身上,击中我的心灵 。在那些曾经受伤的地方 ,就生长出思想来。
12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感动和温暖。
13 、佛曰:因上努力 ,果上随缘 。在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构成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 ,是可以转化的 。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14、爱得久了 ,感情神经总会一点一点麻木。很多人误以为这是爱情消失了,其实不然,就像有人说的:爱情不会消失 ,爱情只会沉底 。当爱沉底了,你要懂得晃一晃。
15、生命中,不断的有人离开或进入 ,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的有得到和失落 ,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
16、我渴望了解三个人,我的对手 ,我喜欢的人,我喜欢的人喜欢的人 。第一个人,越了解越自信 ,第二个人,越了解越深爱,第三个人 ,越了解越卑微。
17 、爱,就是渴望着被别人渴望。
18、我还是在等那个人,你见到他的一瞬间 ,一切都已经预设好,感情、印象,都已储备到位 ,只等你轻触那个天亮的开关。你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懂,任何话题他都明白,你一交代关键词他就感觉到方位 。那真是一个盛大的奇迹。
19 、很多女孩一旦被人感动了,就会迅速爱上对方。但一直想说 ,浪漫不是爱,嘘寒问暖不是爱,陪聊陪笑不是爱 ,那只是泡妞的手段 。真正的爱,是牺牲了自己某一部分,来成全你 ,让你变的更好。所以,不要找一个可以感动你的人,而要找爱你的人。爱不是感动 ,而是成全 。
20、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 ,而是学会了,怎样去爱自己。
21、什么叫做理想生活?不用吃得太好穿得太好住得太好,但必需自由自在,不感到任何压力 ,不做工作的奴隶,不受名利支配,有志同道合的伴侣 ,活泼可爱的孩子,丰衣足食,已经算是理想 。
22 、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圆形 ,因为它的离心率永远是零。我对你的思念就是一个循环小数,一遍一遍,执迷不悟。我们就是抛物线 ,你是焦点,我是准线,你想我有多深 ,我念你便有多真 。零向量可以有很多方向,却只有一个长度,就像我,可以有很多朋友 ,却只有你一个,值得我来守护。
23、一句哲理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哲理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不只是说了这句哲理 ,其中还包含了他的全部生活!
24、不管多么深刻的伤痛,只需7年都会痊愈 。因为,有科学家说 ,7年的时间,可以把我们全身的细胞都更换一遍,一个旧细胞都没有。每一天的坚持都是一种进步。相信总有一天 ,所有的不爽都会干干净净 。
25 、如果拥有了爱情,就别去碰暧昧。面对弥足珍贵的爱情,我们需要从一而终。经得起诱惑 ,耐得住寂寞,唯有这样,才能给予彼此最大的安全感,爱情之路才会走得平平坦坦 。
26、我爱在旷野里看夕阳 ,听风吹来的方向,与我无关的都遗忘,像树一样生长。
27、我在此用真正二字 ,因为我认为坠入情网那种相爱的感觉,只是一种幻觉。我相信,情侣要等脱离情网后才能真正相爱 ,因为真爱的基础不是一种恋爱的感觉 。真爱发生的时候,很可能完全没有恋爱的感觉,爱的行为也不需要恋爱的感觉做后盾。
祝福朋友往后余生安好的句子 精祝福朋友往后余生安好的句子篇一
1.一想到未来有你 ,就觉得这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巴不得全世界都知晓。
2.愿你始终做善良的自我,知世故而不世故 。
3.愿你一生努力 ,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
4.想做先生的私有物品。
5.总有一个人会出现在你的生活,让你知道为什么你和其他人都没有结果。
6.没有必要把你懂的所有东西都说出来 ,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人比他们懂得更多,那会让他们很恼火 。
7.每一天我的动力就是见到你,并和你说说话……
8.最难过的事不是别人又得罪你了 ,而是你自我总爱跟自我过不去。
9.茫茫人海能遇到你真的不容易,但我们错过了;庆幸的是再次遇到了你,我不会再错过 ,再次的相遇我才发现:你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哪怕只是默默地一向陪伴着你,我也知足了。
10.想和你一齐去看晴空万里 ,想大声告诉你,我为你着迷;往后余生,我只要你;往后余生 ,幸福是你,欢乐是你,健康是你,善良是你 ,温柔是你;只要我的健康无忧我已心满意足 。
11.蜂鸟展翅蜘蛛结网蝴蝶坠地时间不再倒印自我的影子。
12.往后余生,不离不弃,只为了和你永远在一起。只要你能开心 。
13.春天有个习惯叫做温暖 ,风筝有个习惯叫做远方,小草有个习惯叫做成长,我有个习惯叫做想念 ,想念心里的你,想念眼里的你,想念每时每刻的你。
14.你占有了我百分之六十的灵气 ,百分之的细腻。所剩无几,百分之十,竭智尽力 。往后余生 ,期望是你。
15.真正关心你的人,是无事时百般挑剔,有事时抓着你手一声不吭的。监督你过顺境,支撑你过逆境 ,人生三两人,足矣 。
祝福朋友往后余生安好的句子篇二16.愿往后余生,冷暖有相知 ,喜乐有分享,同量天地宽,共度日月长。
17.愿时光对你温柔以待依旧完美 ,不将就也不辜负。往后余生,不负流年,深话浅说 ,纸短情长。
18.我能想到最好的幸福就是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你 。
19.往后余生请多多珍惜,因为你是我唯一的奢侈品!
20.我不想做你的插曲,我只想做你生命中最完美的结局。
21.管好你的懒惰浮躁 ,管好你的感情用事,管好你的怯懦自卑,管好你闲言碎语的八卦心。静下心来做你该做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
22.对你我真的是明白生气是什么东西。
23.如果余生只能过一天 ,我期望是有你的那一天。
24.愿往后余生,岁月对你温柔相待,时间对你宽和不负 。
25.那些年 ,未来遥远的没有形状,我们单纯的没有烦恼。
26.月亮很亮,亮也没用 ,没用也亮。我喜欢你,喜欢也没用,没用也喜欢 。
27.不要在意不在意你的人。不要研究不研究你的人。不要担心不担心你的人 。不要花时间给不会为你花时间的人。
28.期望以后你的生活 ,温柔趣味不必太激烈,三餐四季不必太匆忙。
29.愿意跟我体会一下不单身的感觉吗?我自豪了十几年看见你我就怂了。
30.你已经是个大人了,不能再肆无忌惮地闹脾气了 ,不能再蹉跎你的岁月了,你得承担起一个成年人应当有的职责了 。
如何应对自己反感的室友?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师兄提醒!不过末学也要提醒师兄一句,不要随便谤僧 ,即使他真的有行为不端正的地方,也不要随随便便诽谤!
谤僧的行为
不论在家出家,对僧宝恶口 、轻毁、讥议、诽谤 ,或斗乱两舌,破坏僧团,均为谤僧。
根据《地藏十轮经》中世尊的教诲 ,谤僧为十恶轮之首。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早已预见未来之世,佛土之中,破戒恶行比丘或普通在家人会对于寂静处修行的清净比丘不生信心 ,不起难得希有之想,心无恭敬,意怀凌蔑 ,不乐亲近或承事供养,所有言说皆不听受,甚至诽谤 。
他们如此诽谤清净比丘:“诸位仁者,如是比丘 ,愚痴凡猥,诈现异相,诳惑世间。为求饮食、衣服 、利养、恭敬、名誉而自赞毁他 ,嫉妒斗乱 、贪著名利而无有厌足。 ”“应当摈除这样的比丘,不要听信他们的教导 。这样的比丘专行妄语、离谛实法,无修无证。只是为了利养、恭敬 、名誉而在寺院里装成有德行的样子。千万不要供养恭敬承事他们 。他们不是福田 ,不是行道之人。”如上言行,有志仁者,应当远离。
谤僧果报严重
轻毁诽谤僧宝有什么后果呢?
谤僧即是谤三宝 。
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 ,示现为五浊恶世的第一员僧,并亲自建立僧团弘法,且将佛法流传至今。佛即是僧 ,僧团的起点是佛,僧团久住也代表佛的正法久住,谤僧即是直接谤佛,法来自于佛 ,因此谤僧也即是谤法。无量劫来,三宝为众生勤苦修习胜行菩提资粮,于生死长夜中 ,为作灯明、为归为救、为船为筏拯济生灵,置于人天大涅槃岸。三宝于众生恩深似海 。毁谤三宝,因断众生善根 ,断绝他人从无边生死中解脱的希望,而获罪无量。
《地藏十轮经》中,佛言:“轻毁如是住阿练若清净比丘。即是轻毁一切法眼三宝种姓 。”一切法眼三宝种姓 ,是包括十方诸佛在内的所有的三宝众。
如此轻毁一切三宝种姓,信敬三宝的天龙药叉神等,于轻毁僧宝者 ,心生瞋忿,尽皆舍弃而不再护念其人。由于失去天众护念,朋友眷属递相瞋恨,潜谋猜贰 ,无慈无悲,嫉妒悭贪,众恶皆起 ,为杀生乃至邪见等一切恶行而无惭无愧,盗用常住而全无悔心 。
佛说这样的人“不久便当支体废缺,于多日夜结舌不言 ,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梁皇宝忏》中云:
谤方等经,具五逆罪 ,破坏贤圣,断诸善根,如此罪人 ,具众罪者,身满阿鼻狱,四肢复满十八鬲中。此阿鼻狱,但烧如此狱中众生 ,劫欲尽时,东门即开 。见东门外,清泉流水 ,华果林树,一切俱现。是诸罪人,从下鬲见 ,眼火暂歇。从下鬲起,宛转腹行,撸身上走 ,到上鬲中 。手攀刀轮,时虚空中,雨热铁丸。走趣东门 ,即至门阃。狱卒罗刹,手捉铁叉,逆刺其眼,铜狗啮心 ,闷绝而死,死已复生,见南门开。如前不异 ,如是西门北门,亦皆如此 。如此时间,经历半劫 ,阿鼻狱死,复生寒冰狱中。寒冰狱死,生黑暗处。八千万岁 ,目无所见,受大虫身,宛转腹行 ,诸情暗塞,无所解知 。百千狐狼,牵掣食之,命终之后 ,生畜生中。五千万岁,受鸟兽形,如是罪毕 ,还生人中。聋盲音哑,疥癞痈疽,贫穷下贱 ,一切诸衰,以自庄严 。受此贱形,经五百身 ,后复还生饿鬼道中……
谤僧即是轻毁自己的师僧善知识。
对于三宝的弟子来说,比丘就是各人的师长。师长分四:皈依师 、受戒师、亲教师、说法师,他们代表僧宝循循善诱 、不辞辛苦地教导我们 ,于我们有无量恩德 。议论师长过失,果报极重。
《谤佛经》佛陀告诉不畏行菩萨说:
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 ,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所有恶业过彼罪聚 。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 ,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迳回面顷所得罪聚,彼前罪聚于此罪聚 ,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于百千分阿僧祇分 ,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 ,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梁皇宝忏》云:
师长有如此恩德,而未曾发念报师长恩。或复教诲,亦不信受 。乃至粗言起于诽谤,横生是非 ,使佛法衰落。如是等罪,何当免离三途?此之苦报,无人代者 ,及其舍命,乐去苦归,神情惨恼 ,意用昏迷,六识不聪,五根丧败。欲行足不能动 ,欲坐身不自立 。假使欲听法言,则耳无复所闻。欲视胜境,则眼无复所见。如是苦报 ,自作自受 。
复有经言:
愚痴自恃,不信殃祸。谤师毁师,憎师嫉师,如是等人 ,法中大魔,地狱种子。自结怨怼,受报无穷 。
如华光比丘 ,善说法要,有一弟子,恒怀骄慢。和尚为说 ,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尚,空无智慧 ,但能赞叹虚空之事。愿我后生,不复乐见 。于是弟子,法说非法 ,非法说法,虽持禁戒,无有毁犯,以谬解故 ,命终之后,如射箭顷,堕阿鼻狱 ,八十亿劫,恒受大苦。
毁谤法师(无论其事真假),罪同谤佛;其毁谤人 ,必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报,难获解脱。
谤僧行为的直接后果 ,是使六和共住的僧团秩序遭到破坏。
发心进入僧团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一旦遭受毁谤破坏,便会发生种种不如意事 ,不但无法精进修行,而且从此以后都无缘再度弘扬佛法,给僧团弘法事业带来毁灭性破坏 。造业之人,即犯下了破坏佛法的重大罪业。无知者复将这“破僧 ”恶业传播给社会大众 ,使一切众生对佛法不生敬信,往往一句口业,便能遗害无量众生。讥议“出家人是非” ,破坏僧团稳定所连续引发的重业果报,难以形容 。佛经中对谤僧所带来的这类严重后果,有着准确形象的开示。
《本事经》中 ,佛曰:“比丘当知,僧若破坏,一切大众 ,互兴诤论,递相诃责,递相陵蔑 ,递相骂辱,递相毁訾,递相怨嫌,递相恼触 ,递相反戾,递相诽谤,递相弃舍!当于尔时 ,一切世间,未敬信者,转不敬信 ,已敬信者,还不敬信,比丘当知 ,如是名为,世有一法,于生起时 ,与多众生,为不利益,为不安乐。引诸世间,天人大众 ,作无义利,感大苦果 。”为此佛陀说偈云:
世有一法生,能起无量恶 ,
所谓僧破坏,愚痴者随喜;
能破坏僧苦,破坏众亦苦 ,
僧和合令坏,经劫无间苦!
因谤僧而影响僧团的稳定,是“破僧 ”罪。世间最大的恶业莫过于五逆罪 ,而五逆罪中,“破僧”罪为最重。《大毗婆沙论》云:
三恶行中(身、口、意),何者最大罪?谓”破僧’虚诳语 ,此业能取无间地狱一劫寿量异熟苦果 。 ”又云:“诸有破僧人,破坏和合僧,生无间地狱,寿量经劫住。三不善根中 ,何者最大罪?谓能起破僧虚诳语,此不善根能取无间地狱一劫寿果。十不善业道中,何者最大罪?谓破僧虚诳语 ,此业能取无间地狱一劫寿果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云:“破僧虚诳语,于罪中最大!”又如《如来藏经》中,佛告迦叶尊者:“于圣众所而作离间 ,是为最极两舌之罪。”
非但在家信众说比丘过恶,犯大重罪,必受恶报;身为出家僧众 ,说比丘过恶,也是同样犯大重罪。
从前,提婆达多比丘 ,即因造作“破和合僧 ”等罪,生堕无间地狱;其伴党俱迦利比丘,也因毁谤僧众,而堕八寒大地狱中 ,舌被犁耕数万段。黄颜三藏法师,以“戏言”呼其弟子为象头、马头等,死堕旁生作百头鱼——随其口业而受恶报 。
因此 ,佛陀为了避免缁素造口业,特别教诫僧众,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比丘过恶。
《戒经──萨婆多毗尼婆沙》卷六云:“为大护佛法故 ,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此极重罪〔等同出佛身血〕 ,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
因果可畏 ,敢不慎乎?!
比丘僧中多有菩萨,若谤僧众中的菩萨,罪过更重,《信力入印法门经》卷五 ,佛陀告诉文殊菩萨:
若其有人,谤菩萨者,彼人名为谤佛谤法 。……文殊师利 ,若有男子女人,恒河沙等诸佛塔庙,破坏焚烧。文殊师利 ,若复有男子女人,于信大乘菩萨众生起嗔恚心骂辱毁訾,文殊师利 ,此罪过前,无量阿僧祇。何以故?以从菩萨生诸佛故,以从诸佛有塔庙故 ,以因佛有一切世间诸天人故 。是故供养诸菩萨者,即是供养诸佛如来,若有供养诸菩萨者,即是供养三世诸佛。毁訾菩萨 ,即是毁訾三世诸佛。
《华手经》中,佛告舍利弗:
若人作碍坏菩萨心得无边罪,如人欲坏无价宝珠 ,是人则失无量财利 。如是舍利弗,若人坏乱菩萨心者,则为毁灭无量法宝。……舍利弗 ,譬如有人坏日宫殿,是人则为灭四天下众生光明。如是舍利弗,若人坏乱菩萨心者 ,当知是人则为毁灭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大法光明 。……当知破坏菩萨心者,则得无量无边深罪。舍利弗,如人恶心出佛身血 ,若复有人破戒不信,毁坏舍离是菩萨心者其罪正等。舍利弗,置是恶心出佛身血,我说具足五无间罪 ,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其罪过此。何以故?起五无间罪尚不能坏一佛之法,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法 。舍利弗 ,譬如杀牛则为已坏乳酪及酥。如是舍利弗,若人破坏菩萨心者,则为断灭一切佛慧。是故舍利弗 ,若人破戒不信,呵骂呰毁坏菩萨心,当知此罪过五无间 。
古人云:宁动千江水 ,不动道人心,正是这个原因。
谤僧的地狱罪人均倒栽受苦,在《大毗婆沙论》中 ,有偈云:“颠坠于地狱,足上而头下,由毁谤诸仙,乐寂修苦行。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七说:“诸堕地狱者 ,其身尽倒悬,坐诽谤贤圣,及诸净行者 ,诸根皆毁坏,如彼燋烂鱼 。”
在佛经中也曾说到很多谤僧受果报的实际例证。如在《谤佛经》中,佛陀告诉不畏行菩萨说:
当于尔时彼长者子 ,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生夷人中生邪见家 ,于六百世生盲无舌 。七百世中,虽复出家求陀罗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恶业障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也记载了一则心无恶意说比丘“犹如瞎乌”而五百世堕在旁生中为乌鸦的公案: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大哥罗比丘 ,于一切时常用深摩舍那处钵(谓是弃死尸处,旧云尸陀者讹也),着深摩舍那处衣,食深摩舍那处食 ,受用深摩舍那处卧具。云何深摩舍那钵?若有人死弃在野田,时诸亲族以瓦瓯钵而为祭器,时大哥罗取以充钵 。云何死人衣?是诸亲族以衣赠死弃之田野 ,时大哥罗取以浣染缝刺为衣。云何死人食?是诸亲族以五团食祭飨亡灵,时大哥罗取而充食。云何死人卧具?此大哥罗常在尸处而为眠卧,是谓尸林钵衣食卧具也。若人多死时 ,大哥罗身体肥盛,不复数往城中乞食 。若无人死时,大哥罗身形羸瘦 ,数往城中巡门乞食,时守门者作心记念:大哥罗比丘,若人多死身则肥盛 ,若死人少身便羸瘦,岂非圣者大哥罗食死人肉耶?
时此城中有一婆罗门,娶妻未久便诞一女,女既长大父遂身亡 ,时诸亲族具严丧礼,送至尸林焚已归舍。其妻及女哭在一边,时大哥罗看烧死尸。时女见已告其母曰:今此圣者大哥罗犹如瞎乌 ,守尸而住 。时有人闻来告比丘,比丘白佛。佛言:彼婆罗门女,自为损害我声闻弟子德若妙高 ,作粗恶言共相轻毁。缘斯恶业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时远近人众咸闻,世尊记婆罗门女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 。
其母闻已作如是语:佛记我女五百生内常为瞎乌 ,何苦之甚?母即将女往世尊所。礼佛足已,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恕此小女,缘无识故 ,非毒害心辄出此言,愿见容舍。世尊告曰:岂我为恶咒令彼受耶?由此女子轻心粗语堕傍生中,若重恶心当堕地狱 。女人闻已从座而去。
根据如上种种经论记载,我们可知:谤僧必将遭致极其严重的恶报。
谤僧的原因
谤僧的罪报无量无边 ,人们以何因缘如此无畏地毁訾僧宝呢?总的说来,大约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不随念僧宝功德,不能时时处处对于僧宝念恩生敬 。
二是不对佛法起难闻 、难遇之想。僧宝是佛法的传承者 ,是佛陀在人间事业的执行者,稀世难求,若无僧宝我们便无从闻法 ,若不对佛法起难闻、难遇之想,就很容易产生谤僧的过失。
三是不信因果。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如果深信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就不会口出狂言,为恶百端。
另外还可以参照《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对于谤法原因的教诲来分析谤僧的原因:
佛告须菩提,当知彼人有四种因 ,何等为四?
一者为魔所使;
二者自所积集无智业因,破坏所有清净信解;
三者随顺一切不善知识,于非法中生和合想;
四者执着我相不生正见,随彼邪心作诸过失。
须菩提 ,由是四种因缘故,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生毁谤 。
虽然谤法不同于谤僧,所谤对象有异 ,能谤之心趋同,于诸大乘经中,佛陀指出对于僧的轻谤之心同样缘于以上四种因。而且多数时候 ,谤法者同样也是谤僧之人。
如今汉地出现的一些谤僧现象,究其原因复有二种:一是中国的人文地理条件等客观原因;二是佛弟子于“四依法”用心的主观原因 。
中国的文化是十分特殊的。原本在印度很正常的“出离 ”文化,一进入中国 ,即受到儒文化为轴心的主权社会的强烈攻击。剃发染衣,毁其形好的出家修行志愿,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得毁伤”的儒家伦理反复批评,定义为“违背孝道” 。在僧人遭到诽谤的多重社会背景的原因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条。
中国的学佛人群,也因为文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 ,绝大多数人重理智 、少信仰,多求思辨戏论,少于实际修行。在烦惑粗重的凡夫阶段 ,理智和信心二者成为矛盾:重智者乏信,重信者少智 。然而在皈依僧宝时,不重信而重智 ,则近似稚童舍慈父而逃逝,实已背离僧宝及三皈依了。《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信为入佛之门”。对于僧宝的信心是初学佛人极其重要的心理基础。
怀疑及戏论 ,使人背离正信,汉传佛教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 ,游离在正信的大门之外 。稍遇怀疑及诽谤因缘,便十分积极地盲从,形成复杂的谤僧热潮。有心佛子,需引为警诫!
造成汉地谤僧现象的另一个原因 ,是部分佛弟子对于“四依法”产生的误解。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智不依识 ” 。
背离僧宝,向僧寻过,对于已受过皈依的佛子来说 ,多是源于其庸俗心理环境中生起的某类机疑之心。发生这种心理的依据之一,就是“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的真正大义,如释尊前世舍命向罗刹求半句偈 ,是殷切希求正法而不讨教说法者现何种身相 。反过来说,这恰是我们“依止师僧善知识后,不向师僧求长短 ”的正确心态。“依法不依人” ,不能作为向师僧求长短,甚至背离师僧的依据。
有言:“我们不皈依僧人,只皈依教理或佛陀 。”难道佛不在僧数、现前僧教不是佛的言教么?或言:“现代僧人都有过失,故不皈依 ” ,可是,若非现量通达,仅凭眼见心思 ,便说僧人都不清净,岂不与顺世外道“执着自分别所显的现世不清净为实有”一样吗?而且,不仅要依止僧人 ,更要具足“适时自己也出家修行”的愿望,这才是一位居士弟子应有的理想。
有问:“不必出家,我们往生后 ,在极乐世界成佛,不行吗?”但是,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一位是不经出家而成佛的 ,所以即使往生净土,最终还是要成就僧相,才能成佛。从了义的层面上讲,一切僧都是佛身的化现 ,不容轻忽;从不了义的层面上讲,单只剃发袍服的僧相,便能令我等息妻财子禄之忧 ,得常乐我净之乐,其帮人熄灭烦恼的功德无量无边 。
僧是世界的“大轴 ”,是苦海导师 ,是迷途向导,是众生的福田,不可背离而当依止。真正解脱的佛法从他们那里产生。
还有一种情况 ,即俗人自称“菩萨僧”,让人们把自己当圣人去崇拜,追随庸俗非僧的所谓“善知识” ,也美其名曰“依法不依人 ”,此点自然违背了佛陀当年向罗刹求半句偈的真实意图。
“依义不依语” 。有这样一些人,梦想直接超越三宝言诠,获得无师智的证德 ,事实上,这并非如人想象的那样简单。但也许因为长期顺应伦理趋势而产生的强大逆叛情绪和走捷径而求奇迹的意愿,使谋求“语背后的义”的意乐 ,竟已然先废了“载义的语 ”。这就是人的劣根性中的颠倒取舍 。因此,依佛法僧求戒定慧,这仍是常规的正途。当师僧三宝带给我们佛法以后 ,我们不要仅停留于表层的言说,而应努力达其深义,才是真正的“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只有了义的佛法才是佛陀的法教之巅、教法本体 。不了义教法 ,或是局部,或是方便,或是前行。佛法之巅的了义教 ,是佛弟子依止了方便前行法(不了义教)之后的真正皈依处。
在前说的基础上,我们要依止亲证到的了义,不能停留于尚未亲证的了义 。尚未实证的了义,属比量分别心(识)所摄;已实证的了义 ,属直接的经验(智)所摄,乃至可说是现量所摄。一切了义,毕竟须要达到直接的经验 ,才能给予“了义 ”真实的价值。因为,把“尚未实证的了义”(识),转变成“实证到的了义”(智) ,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 。这使识和智之间,不得已又要增加“修行 ”环节(这是对一个尚未证悟的修行者述说的道理,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已证” 、“未证” ,都是没有证悟的识心)。
这位修行者的阅历及经验,决定修行者对了义(识)的认知水平,也决定修行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而现证了义(识) ,使之成为了义(智)。不败尊者《澄清宝珠论》则称了义(识)为“相似胜义”或“假胜义 ”,说它虽然不是真胜义,但却是进入真胜义的第一步台阶。
修行者的阅历或经验,分两方面 ,即:世俗不如法观察人生与世间的经验(它对假胜义的分别了义识,起不到转识成智的作用),和出世间如法观察人生与世间的经验 。只有后者才能对转识成智产生作用。而初心佛子的如法观察 ,则要依托师僧的直接教导。
“依智不依识”,有两个依止的层次——外依师僧,内依正见 。外依师僧 ,即是由“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发展出的“依托师僧对于个人的直接教导作用 ”;内依正见,仍以师僧正见的确立经验为依准。因此,“依智不依识”的两个途径最终完全指向了师僧善知识。假如没有出世经验的师僧为我们作引导 ,转识成智的利益将无法产生 。
综上所述,四依法的起端,完全要从依止僧宝、师僧善知识得来。四依法的归结 ,仍将回归到依止僧宝、师僧善知识的起点。
对于承载着“因位皈依”和“果位皈依 ”双重意义的师僧,皈依弟子正需要他们耳提面命的教诲,所以尤其不能忽略因位皈依境上现前的僧人,因为他具备非同一般的意义 。对“依法不依人”这句话的错误理解 ,使某些人往“二宝弟子”的偏激方向发展,原因都在于——背离了因位皈依境的现前僧人。他们的结果,只能是由此而背离一切因位和果位皈依上的僧 ,也同时背离一切三宝。
如此观之,我们可以明确三个事实:
一是,“四依法 ”从起端到归结 ,所有法益都源于皈依因位僧(现前见到的僧);
二是,“依法不依人”的观察,是抉择胜义时使用 ,抉择世俗只宜使用“四出离心”,即以人身难得 、人生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的正念,免于脱离依止僧 ,这种抉择让人倍加恳切地依止现前僧;
三是,即使在观察抉择胜义时,亦应完全彻底地皈依现前“僧 ”这一源头 。
依以上三个事实,对四依法作正确的解释 ,才能对现前僧是因位皈依作出正确的思维抉择。人们犯过失的主要原因,大多由于对以上三个问题有误解,才进而导致谤僧或破和合僧。
看来 ,佛教在中国化 、现代化的同时,为了度化受苦的人群,必须要首先挑起扭转国人思想弊端的重担 ,扫荡错乱依止及戏论的不如法用心,改变只重巧思而忽略信心的偏激。待大众建立起对于僧的信心,才真是现代化、中国化、人间化佛教获得绍隆、大放光彩的时候 。
文化 、地域等条件 ,不是谤僧、破僧的主因,它们只是客观和次要的外在原因,审察主观直接的动因 ,才是解决谤僧习染的最佳方略。有人认为,僧人遭谤与中国佛教群体的边缘化地位有关。细心分析,其实这也是客观原因 。唯有对于邪见的执着,才让客观的原因变成谤僧的实际行为。
没有任何一部经论 ,说过应对僧宝进行“恶行观察”的主张。汉译《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强调了不对所皈依境作观察的重要性,最后说:“思议即是谤” ,意思是说,举凡以观察的方式,进行思维 ,均已属“毁谤”的性质,更何况议论呢?大乘修行人,偶闻一言谤破僧宝之声 ,犹如三百矛刺心;宁以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终不愿闻一言谤破僧宝之声 。更何况以口自谤?
僧宝极为重要,因为这是三宝的总集体 ,就众生而言,皈依者得解脱,背离者遭堕落。尤其中国佛教的现状,僧既是三宝的住持者 ,又是学佛人的善知识和师父,所以:疑谤于僧的同时,就疑谤了三宝 ,也即疑谤了所有师僧、善知识;敬信于僧的同时,就敬信了三宝,也即敬信了自己的师僧 、善知识。
佛的大弟子中,哪个弟子吃饭象牛一样?
保持距离 ,不要做过多的接触就是你唯一能够应对的方法,而且还要掩饰好自己心中的不满,其实只有一个室友的情况下还好 ,起码你们两个人之间是平衡的,但是如果一个房子里面有很多个室友的情况下,就不要轻易的打破原有的势力平衡 ,这不是逗你玩,而是我亲身经历的,你可能觉得大家都烦这个人,但是大家都没有说只有你自己表达出来不满之后 ,你很可能得罪了这个室友,也没再其他室友面前赚到好 。
不要被别人当枪使了,这句话就是忠告。室友再让你反感 ,你们还是需要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面的,最起码短时间之内你离不开吧。你认为她的某些行为还是一些习惯让你接受不了,这些都是小事 ,最起码这个人对你没有敌意,如果你正面的表达出来自己的不满之后,你就有的受了 ,因为这个人让你反感的人也开始反感你了 。
你自己想想,一个屋檐下面,是大家表面上过得好还是整天对着干好?这回自己心里面就有数了吧。万事都要靠忍耐了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你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人,你不可能每个都宣战吧。这样还会拉低你的素养和形象,你就是不去计较就好了 ,让自己放宽心。
就算是大家住在一起,也不用做什么事情都要一起,你可以自己忙自己的事情 ,交别的地方的朋友,知道不?没必要和自己反感的人天天离得那么近,也不值得你和这样的人计较 。
谤僧的行为
不论在家出家 ,对僧宝恶口、轻毁、讥议 、诽谤,或斗乱两舌,破坏僧团 ,均为谤僧。
根据《地藏十轮经》中世尊的教诲,谤僧为十恶轮之首。佛陀在《地藏十轮经》中早已预见未来之世,佛土之中 ,破戒恶行比丘或普通在家人会对于寂静处修行的清净比丘不生信心,不起难得希有之想,心无恭敬,意怀凌蔑 ,不乐亲近或承事供养,所有言说皆不听受,甚至诽谤 。
他们如此诽谤清净比丘:“诸位仁者 ,如是比丘,愚痴凡猥,诈现异相 ,诳惑世间。为求饮食、衣服、利养 、恭敬、名誉而自赞毁他,嫉妒斗乱、贪著名利而无有厌足。 ”“应当摈除这样的比丘,不要听信他们的教导 。这样的比丘专行妄语 、离谛实法 ,无修无证。只是为了利养、恭敬、名誉而在寺院里装成有德行的样子。千万不要供养恭敬承事他们 。他们不是福田,不是行道之人。”如上言行,有志仁者 ,应当远离。
谤僧果报严重
轻毁诽谤僧宝有什么后果呢?
谤僧即是谤三宝 。
释迦牟尼佛来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示现为五浊恶世的第一员僧,并亲自建立僧团弘法,且将佛法流传至今。佛即是僧 ,僧团的起点是佛,僧团久住也代表佛的正法久住,谤僧即是直接谤佛 ,法来自于佛,因此谤僧也即是谤法。无量劫来,三宝为众生勤苦修习胜行菩提资粮 ,于生死长夜中,为作灯明、为归为救 、为船为筏拯济生灵,置于人天大涅槃岸。三宝于众生恩深似海 。毁谤三宝 ,因断众生善根,断绝他人从无边生死中解脱的希望,而获罪无量。
《地藏十轮经》中 ,佛言:“轻毁如是住阿练若清净比丘。即是轻毁一切法眼三宝种姓 。”一切法眼三宝种姓,是包括十方诸佛在内的所有的三宝众。
如此轻毁一切三宝种姓,信敬三宝的天龙药叉神等,于轻毁僧宝者 ,心生瞋忿,尽皆舍弃而不再护念其人。由于失去天众护念,朋友眷属递相瞋恨 ,潜谋猜贰,无慈无悲,嫉妒悭贪 ,众恶皆起,为杀生乃至邪见等一切恶行而无惭无愧,盗用常住而全无悔心 。
佛说这样的人“不久便当支体废缺 ,于多日夜结舌不言,受诸苦毒痛切难忍,命终定生无间地狱。 ”
《梁皇宝忏》中云:
谤方等经 ,具五逆罪,破坏贤圣,断诸善根,如此罪人 ,具众罪者,身满阿鼻狱,四肢复满十八鬲中。此阿鼻狱 ,但烧如此狱中众生,劫欲尽时,东门即开 。见东门外 ,清泉流水,华果林树,一切俱现。是诸罪人 ,从下鬲见,眼火暂歇。从下鬲起,宛转腹行 ,撸身上走,到上鬲中 。手攀刀轮,时虚空中,雨热铁丸。走趣东门 ,即至门阃。狱卒罗刹,手捉铁叉,逆刺其眼 ,铜狗啮心,闷绝而死,死已复生 ,见南门开。如前不异,如是西门北门,亦皆如此 。如此时间 ,经历半劫,阿鼻狱死,复生寒冰狱中。寒冰狱死 ,生黑暗处。八千万岁,目无所见,受大虫身,宛转腹行 ,诸情暗塞,无所解知 。百千狐狼,牵掣食之 ,命终之后,生畜生中。五千万岁,受鸟兽形 ,如是罪毕,还生人中。聋盲音哑,疥癞痈疽 ,贫穷下贱,一切诸衰,以自庄严 。受此贱形 ,经五百身,后复还生饿鬼道中……
谤僧即是轻毁自己的师僧善知识。
对于三宝的弟子来说,比丘就是各人的师长。师长分四:皈依师、受戒师、亲教师 、说法师,他们代表僧宝循循善诱、不辞辛苦地教导我们 ,于我们有无量恩德 。议论师长过失,果报极重。
《谤佛经》佛陀告诉不畏行菩萨说:
若见法师实破戒者,不得生嗔。尚不应说 ,何况耳闻而得说耶?善男子,若有挑拔一切众生眼目罪聚,若以嗔心看法师者 ,所有恶业过彼罪聚 。若断一切诸众生命所有罪聚,若有于法师生于恶心,迳回面顷所得罪聚 ,彼前罪聚于此罪聚,一百分中不等其一,于千分中亦不等一 ,于百千分阿僧祇分,若歌罗分,若数分中不等其一。于譬喻分,乃至忧波尼沙陀分 ,不等其一。何以故?若谤法师即是谤佛!
《梁皇宝忏》云:
师长有如此恩德,而未曾发念报师长恩。或复教诲,亦不信受 。乃至粗言起于诽谤 ,横生是非,使佛法衰落。如是等罪,何当免离三途?此之苦报 ,无人代者,及其舍命,乐去苦归 ,神情惨恼,意用昏迷,六识不聪 ,五根丧败。欲行足不能动,欲坐身不自立 。假使欲听法言,则耳无复所闻。欲视胜境,则眼无复所见。如是苦报 ,自作自受 。
复有经言:
愚痴自恃,不信殃祸。谤师毁师,憎师嫉师 ,如是等人,法中大魔,地狱种子。自结怨怼 ,受报无穷 。
如华光比丘,善说法要,有一弟子 ,恒怀骄慢。和尚为说,都不信受,即作是言:我大和尚 ,空无智慧,但能赞叹虚空之事。愿我后生,不复乐见 。于是弟子,法说非法 ,非法说法,虽持禁戒,无有毁犯 ,以谬解故,命终之后,如射箭顷 ,堕阿鼻狱,八十亿劫,恒受大苦。
毁谤法师(无论其事真假) ,罪同谤佛;其毁谤人,必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报 ,难获解脱。
谤僧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使六和共住的僧团秩序遭到破坏。
发心进入僧团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一旦遭受毁谤破坏,便会发生种种不如意事 ,不但无法精进修行,而且从此以后都无缘再度弘扬佛法,给僧团弘法事业带来毁灭性破坏 。造业之人 ,即犯下了破坏佛法的重大罪业。无知者复将这“破僧”恶业传播给社会大众,使一切众生对佛法不生敬信,往往一句口业 ,便能遗害无量众生。讥议“出家人是非”,破坏僧团稳定所连续引发的重业果报,难以形容 。佛经中对谤僧所带来的这类严重后果 ,有着准确形象的开示。
《本事经》中,佛曰:“比丘当知,僧若破坏 ,一切大众,互兴诤论,递相诃责,递相陵蔑 ,递相骂辱,递相毁訾,递相怨嫌 ,递相恼触,递相反戾,递相诽谤 ,递相弃舍!当于尔时,一切世间,未敬信者 ,转不敬信,已敬信者,还不敬信 ,比丘当知,如是名为,世有一法,于生起时 ,与多众生,为不利益,为不安乐。引诸世间 ,天人大众,作无义利,感大苦果 。 ”为此佛陀说偈云:
世有一法生 ,能起无量恶,
所谓僧破坏,愚痴者随喜;
能破坏僧苦 ,破坏众亦苦,
僧和合令坏,经劫无间苦!
因谤僧而影响僧团的稳定 ,是“破僧”罪。世间最大的恶业莫过于五逆罪,而五逆罪中,“破僧”罪为最重。《大毗婆沙论》云:
三恶行中(身、口 、意),何者最大罪?谓 ”破僧’虚诳语 ,此业能取无间地狱一劫寿量异熟苦果 。”又云:“诸有破僧人,破坏和合僧,生无间地狱 ,寿量经劫住。三不善根中,何者最大罪?谓能起破僧虚诳语,此不善根能取无间地狱一劫寿果。十不善业道中 ,何者最大罪?谓破僧虚诳语,此业能取无间地狱一劫寿果 。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云:“破僧虚诳语,于罪中最大!”又如《如来藏经》中 ,佛告迦叶尊者:“于圣众所而作离间,是为最极两舌之罪。 ”
非但在家信众说比丘过恶,犯大重罪 ,必受恶报;身为出家僧众,说比丘过恶,也是同样犯大重罪。
从前,提婆达多比丘 ,即因造作“破和合僧”等罪,生堕无间地狱;其伴党俱迦利比丘,也因毁谤僧众 ,而堕八寒大地狱中,舌被犁耕数万段。黄颜三藏法师,以“戏言”呼其弟子为象头、马头等 ,死堕旁生作百头鱼——随其口业而受恶报 。
因此,佛陀为了避免缁素造口业,特别教诫僧众 ,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比丘过恶。
《戒经──萨婆多毗尼婆沙》卷六云:“为大护佛法故,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则前人于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 ,此极重罪〔等同出佛身血〕,不向未受具戒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
因果可畏 ,敢不慎乎?!
比丘僧中多有菩萨,若谤僧众中的菩萨,罪过更重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五,佛陀告诉文殊菩萨:
若其有人,谤菩萨者 ,彼人名为谤佛谤法 。……文殊师利,若有男子女人,恒河沙等诸佛塔庙 ,破坏焚烧。文殊师利,若复有男子女人,于信大乘菩萨众生起嗔恚心骂辱毁訾 ,文殊师利,此罪过前,无量阿僧祇。何以故?以从菩萨生诸佛故,以从诸佛有塔庙故 ,以因佛有一切世间诸天人故 。是故供养诸菩萨者,即是供养诸佛如来,若有供养诸菩萨者 ,即是供养三世诸佛。毁訾菩萨,即是毁訾三世诸佛。
《华手经》中,佛告舍利弗:
若人作碍坏菩萨心得无边罪 ,如人欲坏无价宝珠,是人则失无量财利 。如是舍利弗,若人坏乱菩萨心者 ,则为毁灭无量法宝。……舍利弗,譬如有人坏日宫殿,是人则为灭四天下众生光明。如是舍利弗 ,若人坏乱菩萨心者,当知是人则为毁灭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大法光明 。……当知破坏菩萨心者,则得无量无边深罪。舍利弗,如人恶心出佛身血 ,若复有人破戒不信,毁坏舍离是菩萨心者其罪正等。舍利弗,置是恶心出佛身血 ,我说具足五无间罪,若人毁坏菩萨心者其罪过此。何以故?起五无间罪尚不能坏一佛之法,若人毁坏菩萨心者 ,则为断灭一切佛法 。舍利弗,譬如杀牛则为已坏乳酪及酥。如是舍利弗,若人破坏菩萨心者 ,则为断灭一切佛慧。是故舍利弗,若人破戒不信,呵骂呰毁坏菩萨心 ,当知此罪过五无间 。
古人云: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正是这个原因。
谤僧的地狱罪人均倒栽受苦,在《大毗婆沙论》中 ,有偈云:“颠坠于地狱,足上而头下,由毁谤诸仙 ,乐寂修苦行。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七说:“诸堕地狱者,其身尽倒悬,坐诽谤贤圣 ,及诸净行者,诸根皆毁坏,如彼燋烂鱼 。”
在佛经中也曾说到很多谤僧受果报的实际例证。如在《谤佛经》中 ,佛陀告诉不畏行菩萨说:
当于尔时彼长者子,说彼比丘毁破净戒,彼恶业报九十千年堕大地狱。于五百世虽生人中受黄门身 ,生夷人中生邪见家,于六百世生盲无舌 。七百世中,虽复出家求陀罗尼而不能得。何以故?以彼往世恶业障故……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也记载了一则心无恶意说比丘“犹如瞎乌”而五百世堕在旁生中为乌鸦的公案: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具寿大哥罗比丘 ,于一切时常用深摩舍那处钵(谓是弃死尸处,旧云尸陀者讹也),着深摩舍那处衣 ,食深摩舍那处食,受用深摩舍那处卧具。云何深摩舍那钵?若有人死弃在野田,时诸亲族以瓦瓯钵而为祭器 ,时大哥罗取以充钵 。云何死人衣?是诸亲族以衣赠死弃之田野,时大哥罗取以浣染缝刺为衣。云何死人食?是诸亲族以五团食祭飨亡灵,时大哥罗取而充食。云何死人卧具?此大哥罗常在尸处而为眠卧 ,是谓尸林钵衣食卧具也。若人多死时,大哥罗身体肥盛,不复数往城中乞食 。若无人死时 ,大哥罗身形羸瘦,数往城中巡门乞食,时守门者作心记念:大哥罗比丘,若人多死身则肥盛 ,若死人少身便羸瘦,岂非圣者大哥罗食死人肉耶?
时此城中有一婆罗门,娶妻未久便诞一女 ,女既长大父遂身亡,时诸亲族具严丧礼,送至尸林焚已归舍。其妻及女哭在一边 ,时大哥罗看烧死尸。时女见已告其母曰:今此圣者大哥罗犹如瞎乌,守尸而住 。时有人闻来告比丘,比丘白佛。佛言:彼婆罗门女 ,自为损害我声闻弟子德若妙高,作粗恶言共相轻毁。缘斯恶业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时远近人众咸闻 ,世尊记婆罗门女于五百生中常为瞎乌 。
其母闻已作如是语:佛记我女五百生内常为瞎乌,何苦之甚?母即将女往世尊所。礼佛足已,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恕此小女,缘无识故 ,非毒害心辄出此言,愿见容舍。世尊告曰:岂我为恶咒令彼受耶?由此女子轻心粗语堕傍生中,若重恶心当堕地狱 。女人闻已从座而去。
根据如上种种经论记载 ,我们可知:谤僧必将遭致极其严重的恶报。
谤僧的原因
谤僧的罪报无量无边,人们以何因缘如此无畏地毁訾僧宝呢?总的说来,大约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不随念僧宝功德 ,不能时时处处对于僧宝念恩生敬 。
二是不对佛法起难闻、难遇之想。僧宝是佛法的传承者,是佛陀在人间事业的执行者,稀世难求 ,若无僧宝我们便无从闻法,若不对佛法起难闻 、难遇之想,就很容易产生谤僧的过失。
三是不信因果。菩萨畏因 ,众生畏果 。如果深信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就不会口出狂言,为恶百端。
另外还可以参照《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对于谤法原因的教诲来分析谤僧的原因:
佛告须菩提,当知彼人有四种因 ,何等为四?
一者为魔所使;
二者自所积集无智业因,破坏所有清净信解;
三者随顺一切不善知识,于非法中生和合想;
四者执着我相不生正见 ,随彼邪心作诸过失。
须菩提,由是四种因缘故,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生毁谤 。
虽然谤法不同于谤僧 ,所谤对象有异,能谤之心趋同,于诸大乘经中 ,佛陀指出对于僧的轻谤之心同样缘于以上四种因。而且多数时候,谤法者同样也是谤僧之人。
如今汉地出现的一些谤僧现象,究其原因复有二种:一是中国的人文地理条件等客观原因;二是佛弟子于“四依法 ”用心的主观原因 。
中国的文化是十分特殊的。原本在印度很正常的“出离”文化 ,一进入中国,即受到儒文化为轴心的主权社会的强烈攻击。剃发染衣,毁其形好的出家修行志愿,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得毁伤”的儒家伦理反复批评,定义为“违背孝道 ” 。在僧人遭到诽谤的多重社会背景的原因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条。
中国的学佛人群 ,也因为文化、地域等多方面原因,绝大多数人重理智、少信仰,多求思辨戏论 ,少于实际修行。在烦惑粗重的凡夫阶段,理智和信心二者成为矛盾:重智者乏信,重信者少智 。然而在皈依僧宝时 ,不重信而重智,则近似稚童舍慈父而逃逝,实已背离僧宝及三皈依了。《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根”;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云:“信为入佛之门”。对于僧宝的信心是初学佛人极其重要的心理基础。
怀疑及戏论,使人背离正信,汉传佛教群体中,很大一部分人 ,游离在正信的大门之外 。稍遇怀疑及诽谤因缘,便十分积极地盲从,形成复杂的谤僧热潮。有心佛子 ,需引为警诫!
造成汉地谤僧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部分佛弟子对于“四依法 ”产生的误解。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 。
背离僧宝,向僧寻过 ,对于已受过皈依的佛子来说,多是源于其庸俗心理环境中生起的某类机疑之心。发生这种心理的依据之一,就是“依法不依人”。“依法不依人 ”的真正大义 ,如释尊前世舍命向罗刹求半句偈,是殷切希求正法而不讨教说法者现何种身相 。反过来说,这恰是我们“依止师僧善知识后,不向师僧求长短”的正确心态。“依法不依人” ,不能作为向师僧求长短,甚至背离师僧的依据。
有言:“我们不皈依僧人,只皈依教理或佛陀 。”难道佛不在僧数 、现前僧教不是佛的言教么?或言:“现代僧人都有过失 ,故不皈依 ”,可是,若非现量通达 ,仅凭眼见心思,便说僧人都不清净,岂不与顺世外道“执着自分别所显的现世不清净为实有”一样吗?而且 ,不仅要依止僧人,更要具足“适时自己也出家修行”的愿望,这才是一位居士弟子应有的理想。
有问:“不必出家 ,我们往生后,在极乐世界成佛,不行吗? ”但是,十方三世诸佛没有一位是不经出家而成佛的 ,所以即使往生净土,最终还是要成就僧相,才能成佛。从了义的层面上讲 ,一切僧都是佛身的化现,不容轻忽;从不了义的层面上讲,单只剃发袍服的僧相 ,便能令我等息妻财子禄之忧,得常乐我净之乐,其帮人熄灭烦恼的功德无量无边 。
僧是世界的“大轴” ,是苦海导师,是迷途向导,是众生的福田 ,不可背离而当依止。真正解脱的佛法从他们那里产生。
还有一种情况,即俗人自称“菩萨僧”,让人们把自己当圣人去崇拜,追随庸俗非僧的所谓“善知识 ” ,也美其名曰“依法不依人”,此点自然违背了佛陀当年向罗刹求半句偈的真实意图。
“依义不依语” 。有这样一些人,梦想直接超越三宝言诠 ,获得无师智的证德,事实上,这并非如人想象的那样简单。但也许因为长期顺应伦理趋势而产生的强大逆叛情绪和走捷径而求奇迹的意愿 ,使谋求“语背后的义 ”的意乐,竟已然先废了“载义的语”。这就是人的劣根性中的颠倒取舍 。因此,依佛法僧求戒定慧 ,这仍是常规的正途。当师僧三宝带给我们佛法以后,我们不要仅停留于表层的言说,而应努力达其深义 ,才是真正的“依义不依语”!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只有了义的佛法才是佛陀的法教之巅、教法本体 。不了义教法,或是局部,或是方便,或是前行。佛法之巅的了义教 ,是佛弟子依止了方便前行法(不了义教)之后的真正皈依处。
在前说的基础上,我们要依止亲证到的了义,不能停留于尚未亲证的了义 。尚未实证的了义 ,属比量分别心(识)所摄;已实证的了义,属直接的经验(智)所摄,乃至可说是现量所摄。一切了义 ,毕竟须要达到直接的经验,才能给予“了义”真实的价值。因为,把“尚未实证的了义”(识) ,转变成“实证到的了义”(智),要取决于修行者的接受能力 。这使识和智之间,不得已又要增加“修行 ”环节(这是对一个尚未证悟的修行者述说的道理 ,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已证”、“未证”,都是没有证悟的识心)。
这位修行者的阅历及经验,决定修行者对了义(识)的认知水平,也决定修行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而现证了义(识) ,使之成为了义(智)。不败尊者《澄清宝珠论》则称了义(识)为“相似胜义 ”或“假胜义”,说它虽然不是真胜义,但却是进入真胜义的第一步台阶。
修行者的阅历或经验 ,分两方面,即:世俗不如法观察人生与世间的经验(它对假胜义的分别了义识,起不到转识成智的作用) ,和出世间如法观察人生与世间的经验 。只有后者才能对转识成智产生作用。而初心佛子的如法观察,则要依托师僧的直接教导。
“依智不依识”,有两个依止的层次——外依师僧 ,内依正见 。外依师僧,即是由“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而发展出的“依托师僧对于个人的直接教导作用”;内依正见,仍以师僧正见的确立经验为依准。因此 ,“依智不依识”的两个途径最终完全指向了师僧善知识。假如没有出世经验的师僧为我们作引导,转识成智的利益将无法产生 。
综上所述,四依法的起端,完全要从依止僧宝、师僧善知识得来。四依法的归结 ,仍将回归到依止僧宝 、师僧善知识的起点。
对于承载着“因位皈依 ”和“果位皈依”双重意义的师僧,皈依弟子正需要他们耳提面命的教诲,所以尤其不能忽略因位皈依境上现前的僧人 ,因为他具备非同一般的意义 。对“依法不依人”这句话的错误理解,使某些人往“二宝弟子 ”的偏激方向发展,原因都在于——背离了因位皈依境的现前僧人。他们的结果 ,只能是由此而背离一切因位和果位皈依上的僧,也同时背离一切三宝。
如此观之,我们可以明确三个事实:
一是 ,“四依法”从起端到归结,所有法益都源于皈依因位僧(现前见到的僧);
二是,“依法不依人”的观察 ,是抉择胜义时使用,抉择世俗只宜使用“四出离心”,即以人身难得、人生无常、因果不虚 、轮回过患的正念,免于脱离依止僧 ,这种抉择让人倍加恳切地依止现前僧;
三是,即使在观察抉择胜义时,亦应完全彻底地皈依现前“僧 ”这一源头 。
依以上三个事实 ,对四依法作正确的解释,才能对现前僧是因位皈依作出正确的思维抉择。人们犯过失的主要原因,大多由于对以上三个问题有误解 ,才进而导致谤僧或破和合僧。
看来,佛教在中国化、现代化的同时,为了度化受苦的人群 ,必须要首先挑起扭转国人思想弊端的重担,扫荡错乱依止及戏论的不如法用心,改变只重巧思而忽略信心的偏激。待大众建立起对于僧的信心 ,才真是现代化、中国化 、人间化佛教获得绍隆、大放光彩的时候 。
文化、地域等条件,不是谤僧 、破僧的主因,它们只是客观和次要的外在原因,审察主观直接的动因 ,才是解决谤僧习染的最佳方略。有人认为,僧人遭谤与中国佛教群体的边缘化地位有关。细心分析,其实这也是客观原因 。唯有对于邪见的执着 ,才让客观的原因变成谤僧的实际行为。
没有任何一部经论,说过应对僧宝进行“恶行观察”的主张。汉译《究竟一乘宝性论》中,强调了不对所皈依境作观察的重要性 ,最后说:“思议即是谤”,意思是说,举凡以观察的方式 ,进行思维,均已属“毁谤 ”的性质,更何况议论呢?大乘修行人 ,偶闻一言谤破僧宝之声,犹如三百矛刺心;宁以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终不愿闻一言谤破僧宝之声 。更何况以口自谤?
僧宝极为重要,因为这是三宝的总集体 ,就众生而言,皈依者得解脱,背离者遭堕落。尤其中国佛教的现状 ,僧既是三宝的住持者,又是学佛人的善知识和师父,所以:疑谤于僧的同时 ,就疑谤了三宝,也即疑谤了所有师僧、善知识;敬信于僧的同时,就敬信了三宝 ,也即敬信了自己的师僧、善知识。
关于“佛曰不可说下一句怎么怼回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补丢奶]投稿,不代表幺幺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yyhz.net/yaoyao/84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幺幺号的签约作者“补丢奶”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佛曰不可说下一句怎么怼回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佛曰不可说下一句怎么怼回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佛曰不可说下一句怎么怼回去》内容很有帮助